遠雄基金會辦「建築走讀」走訪大台北 帶小學生體驗學習歷史人文 | 永續藍圖 - 好生活 | 中央社 CNA
發稿時間:2024/10/07 17:42
遠雄文教公益基金會為推廣建築教育,除了進入校園帶領學生製作建築模型,今年更辦理「建築走讀」活動,每場開放20名小學生報名。活動內容結合課綱,帶領孩童們走到戶外,如大稻埕、艋舺、北投等曾在課本中出現過的地點,近距離眼看、手摸了解建築特色與當地歷史、人文的發展脈絡,並依照區域特色進行手作體驗。今年總計舉辦8場,除了有專業老師帶隊解說,更招募10名企業志工擔任助教,帶領學童們填寫學習單、協助手作內容。
參與建築走讀的學童與志工大合照。
10月5日進行的建築走讀帶領小學生們前往信義松菸,路線行經的國父紀念館對參與學童們一點都不陌生,導覽老師也藉此分享環繞建築的柱子,是由水泥與原石為材料的「斬石子」,師傅得用刃型斧頭等工具,慢慢鑿出表面,一根柱子就得花上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將外表敲的勻稱。學童們聽了忍不住爭相數著共有幾根柱子,討論要幾位師傅、耗上多久時間才能全數完工。穿過忠孝東路來到對面的臺北文化體育園區,與國父紀念館相隔50年建成的臺北大巨蛋呈現不同風格,屋頂的金屬鈦板成了導覽老師介紹重點。為了讓學童們了解建材與工法,老師拿出當年建造的照片,解說屋頂使用特殊的提升工法,在地面焊接完鋼管成後再透過36部液壓升降機,慢慢的將屋頂「提起來」。顛覆學童們印象中的建造工法,也引發他們對建築的各種想像,當中就有家長分享,「孩子先前參與活動玩得很開心,每次報名都跟搶演唱會門票一樣緊張,但能學到學校沒教的知識非常值得。」 為落實聯合國發展目標的SDGs 4「優質教育」與SDGs 11「永續城鄉」,基金會所舉辦之建築走讀,即是為了在分享建築特色同時,也讓學童們了解隨時代演進的建築樣貌,並在未來重視社區內的建築文化遺產。遠雄文教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楊舜欽表示,建築不僅是活動場域,它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生活方式。當我們走在街道上,會看見各式風格的建築,這與當地發展息息相關。像上半年前往的大稻埕與艋舺,是帶起台灣發展的港口經濟,吸引許多外商前來,造就閩南式與洋樓等特色融合。隨著城市發展,風格和材料也不斷變化,如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-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,就是我們前往北投的走讀重點建築。每座建築都是理解生活脈絡的教材,希望透過建築走讀能讓學童們去探尋、去發現建築背後的故事,以及與我們生活文化間的關聯。
(文、圖/遠雄文教公益基金會)